• [  ɡōnɡ cí  ]
  • ㄍㄨㄥ ㄘˊ
  • PK PYNK

宫祠的意思详解

词语解释

⒈  官名。宫观使。

引证解释

⒈  官名。宫观使。参见“宫观”。

宋 李纲 《谢乞出不允降亲笔手诏表》:“伏蒙圣慈,以臣累具札子乞外任宫祠,特降亲批手詔,曲加抚諭,令安厥位。”
宋 陆游 《老学庵笔记》卷四:“綦翰 林叔厚 《谢宫祠表》云:‘杂宫锦於渔簑,敢忘君赐;话玉堂于茆舍,更觉身荣。’时叹其工。”

宫祠(gong ci)同音词

  • 1、宫词[ɡōnɡ cí ]

    古代以帝王宫廷日常生活琐事为题材的诗,常表现宫女抑郁愁怨的情怀。一般为七言绝句。唐代诗人王建作有《宫词》百首,开创以“宫词”作诗题。唐、五代常有这类作品,历代创作《宫词》的诗人也很多。

  • 2、功次[ɡōnɡ cì ]

    1.指功绩的大小﹑官阶升迁的先后顺序。

  • 3、攻刺[ɡōnɡ cì ]

    1.戳穿。

  • 4、供词[ɡònɡ cí ]

    受审者所陈述的或所写的与案情有关的话。

  • 5、贡赐[ɡònɡ cì ]

    1.纳贡与赏赐。 2.犹进贡。

宫祠词语接龙

  • 1、1.古代兵将出战,陈于近郊,杀牲飨士卒,谓之"祠兵"。《公羊传.庄公八年》:"甲午祠兵。祠兵者何?出曰祠兵,入曰振旅。其礼一也,皆习战也。"何休注:"礼,兵不徒使,故将出兵必祠于近郊,陈兵习战,杀牲飨士卒。"王闿运《丁文诚诔》:"曾选士于衡湘,截粤饷以祠兵。"一说,祠兵即治兵。
  • 2、1.官名。三国魏尚书有祠部曹,掌礼制,历代因之。北周始改为礼部。隋唐别置祠部曹,属于礼部,掌祠祀﹑天文﹑漏刻﹑国忌﹑庙讳﹑卜祝﹑医药等,及僧尼簿籍。宋元迭有变革,明改为祠祭司。
  • 3、1.祠部机构。隋唐时属礼部。
  • 4、1.祀神的地方。
  • 5、1.祭神乞福。
  • 6、1.祀典,有关祭祀的典制。
  • 7、1.指祠堂,神庙。
  • 8、1.掌管祭祀之官。
  • 9、1.犹祠堂。
  • 10、1.祭祀。
  • 11、1.管理祠堂的人。
  • 12、1.以祭品祀神灵祖先。
  • 13、1.道徒设坛祈祷。
  • 14、1.祭祀时所用的器具。或称祠器。
  • 15、1.祭神求福。
  • 16、1.即祠禄。
  • 17、1.官名。宋制,大臣罢职,令管理道教宫观,以示优礼,无职事,但借名食俸,谓之"祠禄"。
  • 18、1.祠堂,庙堂。
  • 19、1. 祠堂与坟墓。
  • 20、1.祭器。
  • 21、1.祭神祈求。
  • 22、1.祭祀的仪容。
  • 23、1.祭祀以报神恩。
  • 24、1.祭礼,祭祀之事。

宫祠的相关查询

宫祠的意思解释、宫祠的拼音怎么读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