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[  biān jì  ]
  • ㄅ一ㄢ ㄐ一ˋ
  • TEP WFI

笾祭的意思详解

词语解释

⒈  以枣栗为祭品的祭祀。

引证解释

⒈  以枣栗为祭品的祭祀。

《仪礼·特牲馈食礼》:“祝赞籩祭,尸受祭之。”
郑玄 注:“籩祭,枣栗之祭也,其祭之亦於豆祭。”

国语辞典

⒈  在笾器内陈列枣栗举行祭礼的仪式。

《仪礼·特牲馈食礼》:「祝赞笾祭,尸受祭之,祭酒啐酒。」

笾祭(bian ji)同音词

  • 1、变机[biàn jī ]

    1.转机。 2.变乱的征兆。

  • 2、变急[biàn jí ]

    1.变故和急难。

  • 3、变几[biàn jǐ ]

    1.指古代以玉雕彤漆等为饰的几案,有别于素几。《周礼.春官.司几筵》:"凡吉事变几﹐凶事仍几。"郑玄注引郑司农曰:"变几﹐变更其质﹐谓有饰也。"按﹐司几筵掌五几:玉几﹑雕几﹑彤几﹑漆几﹑素几。一说﹐为变换新几。郑玄注:"谓吉事﹐王祭宗庙﹐祼于室﹐馈食于堂﹐绎于祊﹐每事易几﹐神事文﹐示新之也。"孙诒让正义:"云'每事易几﹐神事文﹐示新之也'者﹐谓祼时一几﹐馈食时易一几﹐绎时又易一几﹐因祭为神事﹐其礼尚文﹐故易几以示絜新也。后郑释变为易﹐与先郑变更训同﹐而义则异。"

  • 4、变计[biàn jì ]

    1.应变之计。 2.改变原来的打算。

  • 5、辫髻[biàn jì ]

    1.发髻。

  • 6、徧积[biàn jī ]

    1.谓有所偏爱而使之聚积。

  • 7、徧祭[biàn jì ]

    1.普遍祭祀。

  • 8、辨激[biàn jī ]

    1.谓能说会道﹐好矫情立异作激切之辞。辨﹐通"辩"。

  • 9、编缉[biān jī ]

    1.见"编辑"。

  • 10、编集[biān jí ]

    1.编辑纂集。

笾祭词语接龙

  • 1、1.祭祀礼拜。
  • 2、1.谓告白祭事。
  • 3、1.供祭祀用的芹﹑藻等菜蔬。
  • 4、1.祭祀,陈物供奉始祖。
  • 5、1.天子祭祀地神。 2.供祀神祭祖用的土地。 3.即祭田。
  • 6、1.古代记载有关祭祀制度的典籍,如《礼经》等。 2.古代祭祀专书亦有以"祭典"命名者,如《隋书.经籍志一》着录晋范汪撰《祭典》三卷。 3.祀典。祭祀的礼仪法度。
  • 7、为死去的人举行仪式,表示追念:~英灵。
  • 8、1.祭奠吊唁。
  • 9、1.即丁祭。旧时每年仲春及仲秋上旬丁日祭祀孔子之称。
  • 10、1.东向而祭。古契丹族的一种祭祀习俗。
  • 11、1.古代祭祀时用以盛放祭品的器具。
  • 12、1.古代祭祀,周人用牲肺以祭。
  • 13、1.古代祭祀时所穿的礼服。历代形制有异。
  • 14、1.致祭并馈赠财物。 2.馈赠居丧者助祭的财物。
  • 15、1.古时国有事,祭神而告之。
  • 16、1.周王室卿士﹑周公之后人祭公谋父的省称。曾以"先王耀德不观兵"谏止周穆王伐犬戎。见《国语.周语上》及《史记.周本纪》。
  • 17、1.即六号。古代祭祀时,对与祭祀有关的神祇祭品等所给予的六种美称。如尊称神为皇天﹑上帝,尊称鬼为皇祖,尊称豕牲为刚鬣。
  • 18、1.瓷器釉色名。也叫霁红,指一种鲜红的釉色。创始于元代后期,成熟于明永乐年间。因常施于祭祀郊坛的瓷器,故名。
  • 19、1.古代将举行大射礼时,先祭射的,谓之"祭侯"。
  • 20、1.古代行祭礼时举食器至齿示尝。
  • 21、1.古代以韭祭献。
  • 22、1.以酒祭祀或祭奠。 2.古代飨宴时酹酒祭神的长者。后亦以泛称年长或位尊者。 3.指出行的饯别酒。 4.汉魏以后官名。汉代有博士祭酒,为博士之首。西晋改设国子祭酒,隋唐以后称国子监祭酒,为国子监的主管官。清末始废。后亦以泛称文坛﹑艺坛或学术界﹑文化界的首脑人物。
  • 23、1.祭器。
  • 24、1.祭祀孔子。

笾祭的相关查询

笾祭的意思解释、笾祭的拼音怎么读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