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[  zhēnɡ lí  ]
  • ㄓㄥ ㄌ一ˊ
  • ABI ATQ

蒸藜的意思详解

词语解释

⒈  煮野菜。

⒉  古传孔子弟子曾参因其妻蒸藜不熟而出之。见《孔子家语·七十二弟子解》及汉班固《白虎通·谏诤》。后人用以指代妇人的过失或作出妻的典故时多误“藜”为“梨”。

引证解释

⒈  煮野菜。

唐 王维 《积雨辋川庄作》诗:“积雨空林烟火迟,蒸藜炊黍餉东菑。”

⒉  古传 孔子 弟子 曾参 因其妻蒸藜不熟而出之。见《孔子家语·七十二弟子解》及 汉 班固 《白虎通·谏诤》。后人用以指代妇人的过失或作出妻的典故时多误“藜”为“梨”。

明 梅鼎祚 《玉合记·义姤》:“妾方待岁,不止周星。弄管持觴,既免蒸梨之过;称《诗》守《礼》,何来唾井之嫌。”

国语辞典

⒈  蒸煮藜菜。

唐·王维〈积雨辋川庄作〉诗:「积雨空林烟火迟,蒸藜炊黍饷东菑。」

⒉  百姓、民众。也作「烝黎」。

《晋书·卷六·元帝纪》:「知蒸黎不可以无主,故不得已而临之。」
《资治通鉴·卷二三一·唐纪四十七·德宗兴元元年》:「劳问将士,抚慰蒸藜。」

蒸藜(zheng li)同音词

  • 1、蒸梨[zhēnɡ lí ]

    1.见"蒸藜"。

  • 2、蒸黎[zhēnɡ lí ]

    1.百姓,黎民。

  • 3、争理[zhēnɡ lǐ ]

    1.犹言争端。 2.据理相争。

  • 4、争立[zhēnɡ lì ]

    1.争夺王位。

  • 5、争利[zhēnɡ lì ]

    1.争夺利益。 2.争取军事优势。多指争占有利地形,争取有利地位。

  • 6、征理[zhēnɡ lǐ ]

    1.召见审问。

  • 7、征吏[zhēnɡ lì ]

    1.谓召用佐吏。

  • 8、征利[zhēnɡ lì ]

    1.取利。

  • 9、整厘[zhěnɡ lí ]

    1.整顿改革。

  • 10、整理[zhénɡ lǐ ]

    ①整顿,使有条理、有秩序:整理行装|整理图书|整理资料|整理房间。 ②料理;处理:你们用心整理,明日五更,来讨回报|张顺选四尾大的把柳条穿了,先教李逵来亭上整理。 ③整治;修理:这双鞋,经他一番整理,又像新的了。

蒸藜词语接龙

  • 1、1.谓以藜藿为餐。泛指粗劣之食。
  • 2、1.见"藜床"。
  • 3、1.用藜菜作的羹。泛指粗劣的食物。
  • 4、1.烛光。
  • 5、1.晋王嘉《拾遗记.后汉》载:汉刘向校书天禄阁,夜默诵,有老父杖藜以进,吹杖端,烛燃火明。取《洪范五行》之文,天文舆图之牒以授焉,向请问姓名。云"太乙之精"。后因以"藜火"为夜读或勤奋学习之典。
  • 6、〈书〉藜和藿,指粗劣的饭菜。
  • 7、1.藜和蕨。泛指粗食。
  • 8、1.又称黑藜芦。多年生草本植物。生在山地,有毒。中医入药,主治痰涎壅闭﹑喉痹﹑癫痫等症,外用于疥癣,有催吐作用。在农业上可做杀虫剂。
  • 9、1.藜编的壁障。
  • 10、1.藜和菽。泛指粗粝之食。
  • 11、1.藜和苋。泛指贫者所食之粗劣菜蔬。
  • 12、1.藜和莠。泛指野草。
  • 13、1.用藜的老茎做的手杖。质轻而坚实。
  • 14、1.见"藜蒸"。
  • 15、1.亦作"藜烝"。 2.采藜的嫩叶蒸熟为食。多指粗劣之食。
  • 16、銐刀1.除草器。
  • 17、鬴洧1.锅。喻身世卑下。
  • 18、李贺唐代诗人。字长吉,福昌(今河南宜阳)人。唐皇室远支。因避家讳而不得应进士科考试。曾任奉礼郎。诗作多寄情于神仙鬼魅世界,表现怀才不遇之感。有《雁门太守行》、《李凭箜篌引》等名篇。有《昌谷集》。
  • 19、李会1.古代风俗,妇女于立夏日取李汁和酒饮之,称为"李会"。
  • 20、李季诗人。河南fe63源(今唐河)人。1938年入延安抗大学习并加入中国共产党。后曾任中国作协副主席、兰州分会主席,《诗刊》与《人民文学》主编。著有长诗《王贵与李香香》、《杨高传》,短篇小说集《马兰集》等。有《李季文集》。
  • 21、礼毕1.乐名。
  • 22、礼辟1.以礼征召。
  • 23、礼宾按一定的礼仪接待宾客(多用在外交场合):~服ㄧ~司。
  • 24、丽崎1.绮丽峻伟。

蒸藜的相关查询

蒸藜的意思解释、蒸藜的拼音怎么读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