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[  ɡuó shū  ]
  • ㄍㄨㄛˊ ㄕㄨ
  • L NNH
  • 名词

国书的意思详解

词语解释

⒈  国史。国家间往来或共同议定的文书。亦专指一国派遣或召回大使、公使时,由国家元首署名的递交给所驻国元首的文书。即国字。

引证解释

⒈  国史。

《魏书·高祐传》:“请取有才用者,参造国书。”
《北史·崔光传》:“光 与 李彪 共撰国书。”
唐 刘知几 《史通·史官建置》:“汉 魏 之 陆贾、鱼豢,晋 宋 之 张璠、范曄,虽身非史职,而私撰国书。”

⒉  国家间往来或共同议定的文书。亦专指一国派遣或召回大使、公使时,由国家元首署名的递交给所驻国元首的文书。

《隋书·东夷传·倭国》:“大业 三年,其王 多利 思比孤 遣使朝贡……其国书曰:‘日出处天子致书,日没处天子无恙’云云。”
宋 胡宿 《论北界点集事宜》:“选差能专对近臣,往使北戎,与议定国书,固其邻好。”
《元史·世祖纪三》:“命兵部侍郎 黑的 、礼部侍郎 殷弘 齎国书復使 日本。”
《清史稿·礼志十》:“德国 亲王 亨利 入覲,帝幸 颐和园,御 仁寿殿,亨利 公服入,递国书,帝慰劳之。”

⒊  即国字。

元 揭傒斯 《题邹福诗后》:“余在阁中时, 福 又从 林希颜 学国书。”
清 魏源 《圣武记》卷一:“故命文臣依国语製国书,不用 蒙古 、汉字。”

国语辞典

⒈  派遣国家元首介绍其使节给外国元首的正式文件,或使节卸任时,向该国元首呈递的辞别信。前者称为「到任国书」,后者称为「辞任国书」。

国书(guo shu)同音词

  • 1、国姝[ɡuó shū ]

    1.犹国色。指姿容极美的女子。

  • 2、国术[ɡuó shù ]

    指我国传统的武术。

  • 3、郭术[ɡuō shù ]

    1.指城墙和道路。

  • 4、果蔬[ɡuǒ shū ]

    1.亦作"果疏"。 2.瓜果蔬菜的统称。

  • 5、果树[ɡuǒ shù ]

    果实主要供食用的树木,如桃树,苹果树等。

  • 6、果疏[ɡuǒ shū ]

    1.见"果蔬"。

  • 7、过书[ɡuò shū ]

    1.传递书信。

  • 8、过熟[ɡuò shú ]

    1. 已经超过充分发育或分化阶段。

  • 9、过数[ɡuò shù ]

    (~儿)清点数目:这是货款,你过一下数。

  • 10、裹束[ɡuǒ shù ]

    1.裹头束发。 2.包扎。

国书词语接龙

  • 1、1.书写狱词。指作案牍文书或作判决词。
  • 2、1.旧时上等妓院名号之一。
  • 3、古代教育机构。始于唐代。原为修书、校书、藏书之所,后才用于讲学。一般在蒙学之上,有的是本地、本省的最高学府。提倡自由讲学,采用个别钻研、相互问答、集众讲解相结合的教学方法。讲习内容以儒家经籍为主,也有专攻武学、医学者。清末废科举,书院改为学校。
  • 4、1.古代观察天象以占吉凶,并加以记录。语本《左传.僖公五年》:"公既视朔,遂登观台以望,而书,礼也。凡分﹑至﹑启﹑闭,必书云物,为备故也。"杨伯峻注:"云物,古有两义。《太平御览》八引《左传》旧注云:'云,五云也;物,风﹑气﹑日﹑月﹑星﹑辰也。'是分云﹑物为二。然《周礼.春官.保章氏》云:'以五云之事辨吉凶﹑水旱降丰荒之祲象。'郑众﹑郑玄皆谓云物即云色。五云之色者,青﹑白﹑赤﹑黑﹑黄五色也。杜注亦云:'云物,气色灾变也。'其义亦同两郑,是以云物为一。盖古礼,国君于二分二至及四立之日,必登台以望天象(或日旁
  • 5、书信:客从远方来,遗我一书札。
  • 6、书房:整天在书斋里看书。
  • 7、1.犹书斋。 2.图书目录。
  • 8、1.书场的招子。
  • 9、1.诏书;草拟诏书。
  • 10、1.压书﹑纸的文具。
  • 11、1.辞书中引自文献的例证。
  • 12、1.书中的要旨﹑旨趣。
  • 13、1.亦作"书帙"。书卷的外套。 2.泛指书籍。
  • 14、1.犹言读书种子。世代相承的读书人。
  • 15、1.信札。
  • 16、1.读书写字用的桌子。
  • 17、1.书信。
  • 18、1.文字。 2.指书信等。
  • 19、1.指书简﹑奏章等。
  • 20、1.指某种书体的创始者。亦指成就很高的书法家。
  • 21、1.主办文书的佐吏。
  • 22、1.古代盛书信的筒。亦指书信。
  • 23、1.犹书斋。
  • 24、1.书斋的帷帐。借指书斋。

国书的相关查询

国书的意思解释、国书的拼音怎么读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