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[  xí dì  ]
  • ㄒ一ˊ ㄉ一ˋ
  • OA F
  • 形容词

席地的意思详解

词语解释

⒈  古人在地上铺席用来坐、卧,现泛指坐、卧在地上。

席地而坐。

on the ground;

引证解释

⒈  铺席于地。

《南齐书·豫章王嶷传》:“朔望时节,席地香火、槃水、酒脯、乾饭、檳榔便足。”
《清史稿·礼志三》:“世祖 奠鼎 燕京,定制以岁季秋朔,陈礮位 虎沟桥 沙锅村,席地为坛,西嚮,以八旗 汉 军都统将事。”

⒉  古人铺席于地以为座,后坐在地上或以地为席称“席地”。

唐 袁郊 《甘泽谣·懒残》:“懒残 正拨牛粪火,出芋以啗之,良久,乃曰:‘可以席地。’”
《二刻拍案惊奇》卷十九:“三人席地而坐,吃将起来。”
清 方苞 《左忠毅公逸事》:“﹝ 左光斗 ﹞则席地倚墙而坐,面额焦烂不可辨。”
巴金 《家》十二:“他常常在马房里和‘下人们’围着一堆火席地坐着,听他们叙说剑仙侠客的事迹。”

国语辞典

⒈  铺席于地。

《南齐书·卷二二·豫章文献王传》:「朔望时节,席地香火、槃水、酒脯、(盂)​饭、槟榔便足。」
《清史稿·卷八四·礼志三》:「世祖奠鼎燕京,定制以岁季秋朔,陈?位卢沟桥沙锅村,席地为坛,西向,以八旗汉军都统将事。」

⒉  泛指坐在地上。

《西游记·第一七回》:「原来是三个妖魔,席地而坐。」
清·方苞〈左忠毅公逸事〉:「则席地倚墙而坐,面额焦烂不可辨。」

法语翻译

vor Ort

席地(xi di)同音词

  • 1、膝地[xī dì ]

    1.两膝着地。

  • 2、西邸[xī dǐ ]

    1.官舍名。

  • 3、西帝[xī dì ]

    1.古时指地处西方的帝王。 2.古代称秋天的神。

  • 4、洗涤[xǐ dí ]

    1.冲荡;清洗。 2.除去(罪过﹑积习﹑耻辱等)。

  • 5、细滴[xì dī ]

    1.小水点。

  • 6、细底[xì dǐ ]

    1.底细。根源;内情。

席地词语接龙

  • 1、1.方言。马铃薯。
  • 2、1.大地的特征和规律。 2.地下通道。 3.谓技能﹑工作或材料的质量够标准。 4.谓为人合乎一定的道德规范。
  • 3、1.大地的本性;大地的德化恩泽。 2.谓大地赐恩。 3.土地所产之物,指五谷。
  • 4、1.指大地的低凹处。 2.地面之下。
  • 5、1.所在的地方。
  • 6、地球内部不稳定的自然电流。其在地下空间中的分布和随时间变化的特征,可用于解决矿产、地质构造和地震研究问题。常通过视电阻率、自然电位和地电流的观测来研究。
  • 7、1.土地税和劳役税的合称。旧制田赋分夏税﹑秋粮,丁赋有市民﹑乡民﹑富民﹑佃民﹑客民等,区分为上中下则,清代合而为一。 2.指紫花地丁或蒲公英。见明李时珍《本草纲目.草五.紫花地丁》;又《菜二.蒲公英》。 3.即佃户。参见"地客"。
  • 8、1.出租土地的人家。对佃户而言。
  • 9、1.地震。
  • 10、1.在地面下挖成的洞。
  • 11、1.即马铃薯。又叫土豆。
  • 12、1.犹区域,指地面上的某一段。
  • 13、1.即碓。舂米用具。
  • 14、1.古谓大地的耳朵。 2.葛仙米的俗称。藻类。可供食用。我国各地都有分布,以四川产者最为著名。 3.一种地衣类植物。可食用。产于我国中部和东南沿海一带,以湖北﹑安徽两省产量最高。参阅明李时珍《本草纲目.菜五.地耳》。
  • 15、①中央以下各级行政区域的统称:地方政府。 ②处所;部位;领域:学校在什么地方|什么地方疼|桀、纣贵为天子,富有四海,地方甚大,战卒甚众,而身死国亡。 ③部分;方面:这话有对的地方|有些地方你欠考虑。 ④地保:令他们报个“暴病身亡”,合族中及地方共递一张保呈。 ⑤本地;当地:地方上的老百姓个个拥护李书记。
  • 16、1.军队的驻地。 2.分封之地;领地。 3.地区,地段。 4.犹地位。 5.犹地步。
  • 17、1.通称"扫帚菜"。一年生草本植物,茎多分枝,叶线状披针形,开黄绿色小花,茎可做扫帚。果实叫地肤子,扁圆形,有翅,可入中药。见明李时珍《本草纲目.草五.地肤》。
  • 18、1.大地的符瑞。 2.宋代为征收田赋而颁发的土地的凭证。
  • 19、1.迷信说法,人世之外,另有世界,设有百官,专管鬼魂死人的,称为地府。又称阴间。
  • 20、1.犹邻人,住处相近的人。
  • 21、1.犹言内地,腹地。 2.指大地的深处。
  • 22、1.即土膏。鸦片的别名。
  • 23、1.亦作"地格"。 2.旧时命相家指人的下颔。谓地阁方圆为福相。
  • 24、1.见"地阁"。

席地的相关查询

席地的意思解释、席地的拼音怎么读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