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[  fǎn zhī  ]
  • ㄈㄢˇ ㄓ
  • RC PP
  • 连词

反之的意思详解

词语解释

⒈  反过来说或做;与此相反。

天气热,根的吸水力强。反之,天气寒冷,根的吸水力就弱。

on the contrary;

引证解释

⒈  重复,再来一遍。

《论语·述而》:“子与人歌而善,必使反之,而后和之。”
何晏 集解:“乐其善故使重歌而自和之。”

⒉  与此相反。

宋 曾巩 《上欧阳舍人书》:“今欲通策之,责人之所必不能也;苟然,则学者必不精,而得人必滥。欲反之,则莫若使之人占一经也。”

⒊  返回初始状态。 明 张居正 《杂著》:“开国之初,庶事草创,大抵皆多质少文。凡制礼作乐铺张繁盛之事,皆在国之中世。当其时,人以为太平盛美,而不知衰乱之萌,肇於此矣。

夏 商 皆然,不独 周 也。圣人知其然,恒不待其盛而亟反之。”

⒋  从相反的方面说。

艾青 《<诗选>自序》:“形象思维的活动,在于使所有滞重的物质长上翅膀;反之,也可以使流动的物质凝固起来。”
张天翼 《皮带》:“凡是希求着的,结果是达不到;反之,没想到的事倒会意外地来临的。”

反之(fan zhi)同音词

  • 1、梵志[fàn zhì ]

    1.梵语Brahmac?rin的意译。指婆罗门。印度古代四个种姓之一。 2.梵语Brahmac?rin的意译。古印度一切"外道"出家者的通称。

  • 2、梵帙[fàn zhì ]

    1.指佛经卷册。

  • 3、繁枝[fán zhī ]

    1.繁茂的树枝。 2.指繁杂的枝条。

  • 4、贩质[fàn zhì ]

    1.犹典卖。

  • 5、犯治[fàn zhì ]

    1.犯法于治世。

  • 6、樊絷[fán zhí ]

    1.谓拘系于笼中。

  • 7、藩杝[fān zhì ]

    1.犹藩篱。比喻约束。

  • 8、番直[fān zhí ]

    1.值勤。

  • 9、番纸[fān zhǐ ]

    1.古时纸之量词为番,故称供书写用的缣帛为番纸。

  • 10、幡织[fān zhī ]

    1.见"幡帜"。

反之词语接龙

  • 1、1.须毛。《周礼.考工记.梓人》:"深其爪,出其目,作其鳞之而。"戴震补注:"颊侧上出者曰之,下垂者曰而,须鬣属也。"王引之《经义述闻.周官下》:"而,颊毛也;之,犹与也。作其鳞之而,谓起其鳞与颊毛也……然则之为语词,非实义所在矣。"与戴说不同。后人诗文中多用以形容须毛状的东西或指雕刻的鸟﹑兽﹑龙等的须毛耆鬣。
  • 2、1.山名。也作芝罘,在今山东烟台市北。《史记.秦始皇本纪》:"﹝始皇﹞登之罘刻石。"宋苏轼《虔州八境图》诗之七:"相见之罘观海市,绛宫明灭是蓬莱。"后亦指秦始皇所立的之罘刻石。
  • 3、1.则个。助词。略近于"着"﹑"者"。
  • 4、1.《周易》卦变之称。谓一卦变为另一卦。
  • 5、1.上任;前往任所。
  • 6、1.前往封地。
  • 7、1.表示在某个时间或处所的后面。一般多指时间。 2.单独用在句子头上,表示在上文所说的事情以后。
  • 8、1.谓江流之曲折如"之"字者。如古浙江及今钱塘江下游闻家堰至闸口一段即有此称。
  • 9、1.表示在某个时间或处所的前面。一般多指时间。
  • 10、1.赴任,上任。
  • 11、1.前往。
  • 12、1.前往;往来。
  • 13、1.去;到。
  • 14、1.之字与无字。 2.借指简单易识之字。
  • 15、1.唐宋时习语,相当于"之人"﹑"之物"。
  • 16、1.这个人。
  • 17、1.即之字路。
  • 18、字路1.曲折如"之"字形的道路。 2.喻曲折﹐不顺利。
  • 19、乎者也这四个字都是文言虚词,讽刺人说话喜欢咬文嚼字。也形容半文不白的话或文章。
  • 20、死不渝至死不变。形容忠贞不二。同“之死靡它”。
  • 21、死靡二至死不变。形容忠贞不二。同“之死靡它”。
  • 22、死靡他至死不变。形容忠贞不二。同“之死靡它”。
  • 23、死靡它之:到;靡:没有;它:别的。到死也不变心。形容爱情专一,致死不变。现也形容立场坚定。
  • 24、茝若1.汉宫殿名。在未央宫内。 2.白芷和杜若,皆香草名。

反之的相关查询

反之的意思解释、反之的拼音怎么读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