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[  chī chī  ]
  • ㄔ ㄔ
  • BHGJ BHGJ
  • 拟声词
  • AA式

蚩蚩的意思详解

词语解释

⒈  敦厚貌。一说,无知貌。

⒉  惑乱貌;纷扰貌。

⒊  象声词。

引证解释

⒈  敦厚貌。一说,无知貌。

《诗·卫风·氓》:“氓之蚩蚩,抱布贸丝。”
毛 传:“蚩蚩者,敦厚之貌。”
朱熹 集传:“蚩蚩,无知之貌。”
宋 王禹偁 《君者以百姓为天赋》:“徒观乎浩浩玄穹,蚩蚩黔首。”
清 蒲松龄 《聊斋志异·张诚》:“翁輟泣愕然,不能喜,亦不能悲,蚩蚩以立。”

⒉  惑乱貌;纷扰貌。

汉 扬雄 《法言·重黎》:“大国蚩蚩,为 嬴 弱 姬。”
《文选·刘孝标<广绝交论>》:“於是素交尽,利交兴,天下蚩蚩,鸟惊雷骇。”
李善 注:“《广雅》曰:‘蚩,乱也。’”
吕延济 注:“蚩蚩,犹扰扰也。”
清 姚鼐 《咏七国》:“蚩蚩六国主,虫豸力争竞。”

⒊  象声词。

茅盾 《速写一》:“这是一个擦得耀眼的紫铜质的大家伙,虽然关着嘴,可是那转柄的节缝中却蚩蚩地飞迸出两道银线一样的细水,斜射上去约有半尺高。”

国语辞典

⒈  敦厚老实的样子。也作「嗤嗤」。

《诗经·卫风·氓》:「氓之蚩蚩,抱布贸丝。」

⒉  喧扰纷乱的样子。汉·扬雄也作「嗤嗤」。

《法言·重黎》:「六国蚩蚩,为嬴弱姬。」
《文选·刘孝标·广绝交论》:「天下蚩蚩,鸟惊雷骇。」

蚩蚩(chi chi)同音词

  • 1、持迟[chí chí ]

    1.犹豫。

  • 2、持持[chí chí ]

    1.庄重貌。

  • 3、嗤嗤[chī chī ]

    1.嘲笑貌。 2.敦厚貌。 3.喧扰貌;惑乱貌。

  • 4、笞叱[chī chì ]

    1.打骂。

  • 5、侈侈[chǐ chǐ ]

    1.繁盛貌;繁多貌。

  • 6、赤螭[chì chī ]

    1.传说中的赤色无角小龙(一说雌龙)。 2.比喻盘曲的松树。

  • 7、赤墀[chì chí ]

    1.皇宫中的台阶,因以赤色丹漆涂饰,故称。 2.借指朝廷。

  • 8、鸱鸱[chī chī ]

    1.象声词。形容撕纸声。

  • 9、吃吃[chī chī ]

    1.形容说话结结巴巴。 2.犹汲汲。勤奋不怠貌。

  • 10、恜恜[chì chì ]

    1.忧惧不安貌。

蚩蚩词语接龙

  • 1、1.粗陋恶劣。蚩﹐通"媸"。
  • 2、1.即蚩尤。
  • 3、1.愚昧;鄙陋。
  • 4、1.见"蚩蚩氓"。
  • 5、1.见"蚩儜"。
  • 6、1.亦作"蚩狞"。 2.庸劣;丑恶。蚩﹐通"媸"。
  • 7、1.粗野拙劣。蚩﹐通"媸"。 2.嗤笑鄙视。蚩﹐通"嗤"。
  • 8、1.讥嘲鄙薄。蚩﹐通"嗤"。
  • 9、1.敦厚貌。一说﹐无知貌。 2.惑乱貌;纷扰貌。 3.象声词。
  • 10、1.犹侮弄。
  • 11、1.古称三苗﹑九黎的首领为蚩尤﹐因用"蚩旗"贬称异族的旗帜。
  • 12、1.象声词。
  • 13、1.愚人。
  • 14、1.侮辱;欺压。
  • 15、1.痴呆。
  • 16、1.痴愚狂妄。
  • 17、1.即鸱尾。古代屋脊上的鱼尾形饰物。
  • 18、1.传说中的怪兽名。旧时多以为屋脊的饰物。
  • 19、1.讥笑;嘲笑。蚩﹐通"嗤"。
  • 20、1.欺惑;欺侮。
  • 21、1.丑陋与美好。
  • 22、1.无知平庸貌。
  • 23、1.传说中的古代九黎族首领。以金作兵器﹐与黄帝战于涿鹿﹐失败被杀。但古籍所载﹐说法不一:(1)炎帝臣。见《逸周书.尝麦》﹑《太平御览.兵部一》引《世本》宋衷注﹑《庄子.盗跖》陆德明释文。(2)黄帝臣。见《管子.五行》﹑《越绝书.计倪内经》。(3)古庶人。见《周礼.春官.肆师》贾公彦疏引《五经音义》。(4)九黎之君。见《书.吕刑》陆德明释文﹑《吕氏春秋.荡兵》﹑《战国策.秦策》高诱注。(5)古天子。见《山海经.大荒北经》﹑《史记.高祖本纪》裴骃集解引《汉书》应劭注。 2.恶人的代称。 3.借指雾或兵气。
  • 24、1.嗤笑谴责。蚩﹐通"嗤"。

蚩蚩的相关查询

蚩蚩的意思解释、蚩蚩的拼音怎么读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