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[  jiā zhū  ]
  • ㄐ一ㄚ ㄓㄨ
  • EK YFT

加诸的意思详解

词语解释

⒈  凌驾于。

⒉  诬谤;乱说。

引证解释

⒈  凌驾于。

《论语·公冶长》:“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,吾亦欲无加诸人。”
何晏 集解引 马融 曰:“加,陵也。”
唐 韩愈 《争臣论》:“吾闻君子不欲加诸人,而恶訐以为直者。”

⒉  诬谤;乱说。参阅 蒋礼鸿 《敦煌变文字义通释·加诸》。

唐 张鷟 《游仙窟》:“岂敢在外谈説,妄事加诸!”
《敦煌变文集·燕子赋》:“雀儿夺宅,今见安居。所被伤损,亦不加诸,目验取实,何得称虚?”
《旧唐书·宣宗纪》:“诬贞良造朋党之名,肆谗构生加诸之衅。”

加诸(jia zhu)同音词

  • 1、豭猪[jiā zhū ]

    1.公猪。

  • 2、架筑[jià zhù ]

    1.架设建筑。

  • 3、家主[jiā zhǔ ]

    1.春秋时对卿大夫的称谓。 2.主人;家长。

  • 4、假助[jiǎ zhù ]

    1.借助。

  • 5、嫁主[jià zhǔ ]

    1.谓嫁女之户主。

  • 6、夹助[jiá zhù ]

    1.辅助。

  • 7、夹纻[jiá zhù ]

    1.亦作"夹纾"。 2.塑像的一种方法。先塑成泥胎﹐再用漆把麻布贴在泥胎外面﹐待漆干后﹐反复涂多次;最后把泥胎取空。故又称"脱空像"。这种方法塑像不但柔和逼真﹐而且质地很轻﹐因此又称"行像"。

  • 8、夹注[jiā zhù ]

    夹在正文字句中间的字体较小的注释文字。

加诸词语接龙

  • 1、1.众公卿。 2.诸多年老长者。 3.泛称各位人士。
  • 2、1.传说中的山名。
  • 3、1.父之众姊妹。
  • 4、1.众孤儿。
  • 5、1.春秋时曹刿和刺客专诸的并称。
  • 6、①西周、春秋时分封的各国国君。必须服从王命,交纳贡赋和捍卫王室。在其封土内世袭占有封地及居民,世代掌握统治权。 ②借指掌握军政大权的地方长官:苟全生命于乱世,不求闻达于诸侯。
  • 7、1.古代对我国北方和西方各少数民族的统称。
  • 8、1.犹诸夏。指中原诸国。后指中原。
  • 9、怀1.传说中的兽名。
  • 10、1.指同是姬姓的女子。 2.众姬姓之国。 3.众女伎。
  • 11、1.天神名。 2.复姓。春秋时有诸稽郢。见《国语.吴语》。
  • 12、1.指各种增加的祭品。
  • 13、1.各个人家。 2.各个学派﹐亦指研究某一方面学问的各个专家。 3.别的人家。
  • 14、1.鸽的一种。
  • 15、1.传说中的兽名。
  • 16、1.诸贼盗。
  • 17、1.古代天子对异姓诸侯﹑诸侯对异姓大夫﹐皆尊称为"舅"﹐多数就称为"诸舅"。 2.母亲的弟兄们。
  • 18、1.指年老者。《管子.海王》﹕"今吾非籍之诸君吾子﹐而有二国之籍者六千万。使君施令曰﹕吾将籍于诸君吾子﹐则必嚣号。"尹知章注﹕"诸君﹐谓老男老女也。"一说"诸"通"都"﹐都君﹐指在都邑享受免除赋税权利的人。郭沫若等集校﹕"张佩纶曰﹕诸君﹐诸﹑都通。《禹贡》'被孟诸'﹐《史记》作'孟都'﹐是其证……此'诸君'即'都君子有复除者'﹐其人不在正籍。以盐策加价则有复除者亦无不食盐。《注》以为老男老女﹐非是。" 2.敬辞。犹诸位。 3.各个国君。
  • 19、1.唐代对科举考试常科中所有科目的总称。 2.北宋时对科举考试常科中除进士科以外的九经﹑五经﹑开元礼﹑三史﹑三礼﹑三传﹑学究﹑明经﹑明法等其他科目的总称。南宋尽废诸科﹐科举常选仅进士一科。
  • 20、1.指郎官。 2.年轻子弟。
  • 21、1.同僚。 2.古代少数民族名。分布于岭南一带和海中岛屿上。
  • 22、1.佛教语。各种烦恼。漏﹐指贪欲﹑瞋恨﹑愚痴带来的烦恼。
  • 23、1.指汉代吕后的亲信吕产﹑吕禄等。
  • 24、1.古代官名。太子的侍卫。

加诸的相关查询

加诸的意思解释、加诸的拼音怎么读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