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[  jìn zì  ]
  • ㄐ一ㄣˋ ㄗˋ
  • IVP IGM
  • 动词

浸渍的意思详解

词语解释

⒈  浸在液体中泡透。

肌肤之所浸渍。——宋·苏轼《教战守》

pickle;

引证解释

⒈  浸泡;渗透。

汉 孔融 《临终诗》:“三人成市虎,浸渍解胶漆。”
唐 刘恂 《岭表录异》卷中:“﹝桄榔树﹞叶下有鬚,如麤马尾, 广 人採之以织巾子。其鬚尤宜咸水浸渍,即麤胀而韧。”
宋 苏舜钦 《昇阳殿故址》诗:“瓦砾虽费犂,土壤颇肥衍。盖由杀人多,膏血浸渍远。”
明 何景明 《上杨邃庵书》:“浸渍之灌,可解胶漆。”
《小说选刊》1981年第7期:“菜有三碗……一碗白净的,盐水浸渍的蒜瓣。”
引申为沉浸。 严复 《论教育书》:“使学者之心虑沉潜,浸渍於因果实证之间,庶他日学成,有疗贫起弱之实力。”
叶圣陶 《倪焕之》十五:“她伏着不动,也不看信,让自己完全浸渍在那种快慰的享受里。”

⒉  浸染;熏陶。

《礼记·儒行》“淹之以乐好” 汉 郑玄 注:“淹谓浸渍之。”
宋 欧阳修 《送梅圣俞归河阳序》:“始而欢然以相得,终则畅然觉乎薰蒸浸渍之为益也。”
清 戴名世 《<禹贡锥指>序》:“会今天子聪明神圣,四海之内,薰蒸浸渍,莫不弹冠振衿。”
宋 苏轼 《贾谊论》:“为 贾生 者,上得其君,下得其大臣,如 絳 灌 之属,优游浸渍而深交之,使天子不疑,大臣不忌,然后举天下而唯吾之所欲为,不过十年,可以得志。”

⒊  比喻渐进。

《金史·白撒传》:“﹝ 白撒 ﹞能捭闔中人主心,遂浸渍以取将相。”

国语辞典

⒈  受液体浸泡。宋·范质〈戒儿姪〉诗:「黄河润九里,草木皆浸渍。」引申为积久而发生效用。汉·孔融〈临终〉诗:「三人成市虎,浸渍解胶漆。」

浸渍(jin zi)同音词

  • 1、襟子[jīn zǐ ]

    1.衣襟。

  • 2、金子[jīn zi ]

    金 ④的通称。

  • 3、金紫[jīn zǐ ]

    1.见"金印紫绶"。 2.金鱼袋及紫衣。唐宋的官服和佩饰。因亦用以指代贵官。

  • 4、金字[jīn zì ]

    1.以金粉书就之文字。指铭刻于碑石﹑器物上的文字。 2.指皇帝写的文字。 3.见"金字经"。

  • 5、津渍[jīn zì ]

    1.犹浸润。

  • 6、进资[jìn zī ]

    1.给予费用。 2.犹进款。

  • 7、赆资[jìn zī ]

    1.送行时赠送的钱财。

  • 8、今兹[jīn zī ]

    1.今此;现在。 2.今年。

  • 9、今字[jīn zì ]

    1.区别于古字的文字。特指从汉隶一直到现在通行文字的统称。 2.区别于古字的文字。特指隶书。也称"今文"。

  • 10、禁子[jìn zǐ ]

    旧时称在牢狱中看守罪犯的人。也说禁卒。

浸渍词语接龙

  • 1、1.疾病。
  • 2、1.犹逐渐。
  • 3、1.浸染。
  • 4、1.东汉徐穉常于家预先炙鸡一只,并以一两绵絮渍酒中,曝干以裹鸡。遇有丧事,则径携墓前,以水渍绵使有酒气,祭毕即去,不见丧主。见《后汉书.徐稚传》及李贤注引谢承《后汉书》。后因以"渍酒"为朋友间吊丧墓祭的典故。
  • 5、1. 因洪涝而造成的地面积水。如:排除渍涝。
  • 6、1.淘米。
  • 7、1.墨迹,字迹。 2.积聚墨汁。
  • 8、1.陷于烂泥。 2.不清洁,不整洁。
  • 9、1.犹传染。
  • 10、1. [地面等]积水。如:麦田里渍水。
  • 11、1.污染,弄脏。
  • 12、1.形容满是汗水或泪水的样子。
  • 13、茈草1.即紫草。又名茈?﹑藐。多年生草本植物。暗紫色,含紫草素,可作染料,也可药用。
  • 14、茈胡1.即柴胡。
  • 15、茈姜1.即紫姜。嫩姜。
  • 16、茈萁1.草名。一种蕨类植物。
  • 17、茈施1.犹藩蓠。
  • 18、茈虒1.不齐貌。
  • 19、茈鱼1.神话中的鱼名。
  • 20、泚笔1.以笔蘸墨。
  • 21、泚泚1.汗出貌。 2.清澈貌。
  • 22、泚额1.额上冒汗。多用以表示羞愧。
  • 23、泚颊1.汗流脸颊。多表示羞愧。
  • 24、泚颡1.泚额。

浸渍的相关查询

浸渍的意思解释、浸渍的拼音怎么读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