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[  bǐ qiū  ]
  • ㄅ一ˇ ㄑ一ㄡ
  • XX RTH

比丘的意思详解

词语解释

⒈  和尚。梵语,khiksu的译音。

桑门为息心,比丘为行乞。——《魏书·释老志》

monk;

引证解释

⒈  亦作“比邱”。佛教语。梵语的译音。意译“乞士”,以上从诸佛乞法,下就俗人乞食得名,为佛教出家“五众”之一。指已受具足戒的男性,俗称和尚。

北魏 杨衒之 《洛阳伽蓝记·永宁寺》:“时有三比丘赴火而死。”
南朝 梁 沉约 《述僧设会论》:“佛率比丘入城乞食,威仪举止,动目应心。”
元 张宪 《酬海藏主纸扇歌》:“终焉不得志,屏弃妻子祝髮为比邱。”
明 徐渭 《九流》诗:“九流 渭 也落何流?戴髮星星一比丘。”
清 和邦额 《夜谭随录·藕花》:“遂髠緇为比邱,云游不知所终。”
胡适 《<西游记>考证》七:“于彼山中,有一比丘名 功德云。”

国语辞典

⒈  佛教用语。为梵语Bhiksu的音译。男子出家受具足戒者的通称。元·李好古也作「比邱」、「苾刍」。

《大宝积经·卷一》:「譬如今世多闻比丘住阿兰若,或聚落中。」
《张生煮海·第一折》:「释门大道要参修,开阐宗源老比丘。」

英语翻译

Buddhist monk (loanword from Sanskrit /bhiksu/)​

德语翻译

Bhikkhu

法语翻译

Mönch (S)​

比丘(bi qiu)同音词

  • 1、逼遒[bī qiú ]

    1.犹逼迫。

  • 2、闭囚[bì qiú ]

    1.关押;囚禁。

  • 3、鼻鼽[bí qiú ]

    1.鼻塞不通。

  • 4、比邱[bǐ qiū ]

    1.见"比丘"。

  • 5、髀秋[bì qiū ]

    1.马鞍上的皮带。亦为马桶上篾箍的谐音。

  • 6、敝裘[bì qiú ]

    1.破旧的皮衣。

比丘词语接龙

  • 1、1."兵"的隐语。
  • 2、1.山坡。 2.犹丘墓。
  • 3、1.山坡。 2.墓旁。
  • 4、1.空城。
  • 5、1.即丘甸。
  • 6、1.指《左传》。
  • 7、1.孔丘﹑姬旦的并称。
  • 8、1.《论语.述而》:"子疾病,子路请祷……子曰:'丘之祷久矣。'"后以"丘祷"指祈求消灾祛病。
  • 9、1.古代划分田地和政区的单位名称。古井田制,四丘为甸,亦谓之乘。见《周礼.地官.小司徒》。后用以泛指乡村﹑田野。
  • 10、1.小山丘;小土堆。
  • 11、1.园圃;乡村。亦指隐居之处。
  • 12、1.山陵之地。参见"丘墟"。 2.坟墓。 3.传说中的古代典籍《九丘》《三坟》的简称。
  • 13、1.泛指坟墓。大者曰丘,小者曰封。 2.指丘封之制。
  • 14、1.山丘;土山。
  • 15、1.春秋郑国军赋制度。
  • 16、1.不知;阙如。
  • 17、①山和溪谷。泛指山水美丽的地方:庐山访丘壑。 ②乡村;家乡:得归丘壑,以养余年。
  • 18、1.空旷;荒凉。 2.荒野;废墟。
  • 19、1.古代军赋制度四丘为甸,每甸出甲士三人,步卒七十二人。鲁成公因齐难,临时增征甲士,改为每丘出一人,称为丘甲。《春秋·成公元年》:"三月作丘甲。"杜预注:"《周礼》:九夫为井﹐四井为邑;四邑为丘。丘十六井﹐出戎马一匹﹐牛三头。四丘为甸﹐甸六十四井﹐出长毂一乘﹐戎马四匹﹐牛十二头﹐甲士三人﹐步卒七十二人。此甸所赋﹐今鲁使丘出之﹐讥重敛。"顾炎武补正:"要之﹐其实为益兵﹐向之四丘共出三甲者﹐今使每丘出一甲尔。"一说﹐古代农工分职﹐制甲为"工民"之事﹐鲁违常制﹐使"丘民"作甲﹐称丘甲。见《谷梁传·成公元年》。按
  • 20、1.《左传.成公十七年》:"仲尼曰:'鲍庄子之知不如葵,葵犹能卫其足。'"葵,锦葵。孔丘赞葵之智,故以"丘锦"喻才智。
  • 21、1.古代田制单位。丘,十六井;井,九百亩。 2.乡村;乡邑。 3.空井;枯井。佛家常以喻老而不堪复用之身。
  • 22、1.孔丘和孟轲的并称。
  • 23、1.传说狐死必正首向故丘,后因以"丘窟"指家乡。窟,指狐穴。
  • 24、1.乡里。

比丘的相关查询

比丘的意思解释、比丘的拼音怎么读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