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[  jié yí  ]
  • ㄐ一ㄝˊ 一ˊ
  • BNHG KHGP

孑遗的意思详解

词语解释

⒈  残存者;遗民。

三陷之后,城中无孑遗。——《明史》

survivor;

引证解释

⒈  遗留;残存。

《诗·大雅·云汉》:“周 餘黎民,靡有孑遗。”
毛 传:“孑然遗失也。”
陈奂 传疏:“《方言》《广雅》皆云:孑,餘也。靡孑遗,即无餘遗。”
《后汉书·应劭传》:“逆臣 董卓,荡覆王室,典宪焚燎,靡有孑遗,开辟以来,莫或兹酷。”
唐 白居易 《寓意诗》之一:“一朝为灰烬,柯叶无孑遗。”
《明史·黄凤翔传》:“与其要福於冥漠之鬼神,孰若广施於孑遗之赤子。”
郭沫若 《星空·洪水时代》诗:“那时节,鱼在山腰游戏,树在水中飘摇,孑遗的人类全都逃避在山椒。”

⒉  残存者;遗民。

《明史·忠义传四·徐世淳》:“三陷之后,城中几无孑遗。”
清 冯桂芬 《皖水迎师记》:“顾 贼嗣是拥众数十万,驰骋蹫躪於 浙 东西千里中,陷城无虚月,势益张, 江 浙 孑遗,无不趋 上海 洋涇之上。”
鲁迅 《花边文学·北人与南人》:“孑遗自然还是投降的,然而为奴隶的资格因此就最浅。”

⒊  指遗迹。

郭沫若 《洪波曲》第一章二:“那三两个堆积在一段高地上的庞大的顽石,说不定会是冰河时代的孑遗。”
郭沫若 《奴隶制时代·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》:“彩陶上的那些刻划记号,可以肯定地说就是 中国 文字的起源,或者 中国 原始文字的孑遗。”

国语辞典

⒈  残留、独存。

《诗经·大雅·云汉》:「周余黎民,靡有孑遗。」
《清史稿·卷一二〇·食货志一》:「四川经张献忠之乱,孑遗者百无一二,耕种皆三江、湖广流寓之人。」

余存

孑遗(jie yi)同音词

  • 1、解衵[jiě yì ]

    1.脱去内衣。指裸体。

  • 2、解意[jiě yì ]

    1.理解意思。

  • 3、解翳[jiě yì ]

    1.见"解医"。

  • 4、杰异[jié yì ]

    1.高大奇特。 2.卓越不凡。

  • 5、孑义[jié yì ]

    1.小仁小义。

  • 6、阶戺[jiē yí ]

    1.台阶两旁所砌的斜石。借指堂前。

  • 7、节衣[jié yī ]

    1.指符节的外套。

  • 8、节仪[jié yí ]

    1.节日礼物。

  • 9、节义[jié yì ]

    1.亦作"节谊"。 2.谓节操与义行。

  • 10、节谊[jié yì ]

    1.见"节义"。

孑遗词语接龙

  • 1、1.忘却自我的存在。 2.捐躯;献身。 3.馀生;残留的生命。
  • 2、1.指过去留下的乐曲。 2.犹馀音。 3.泛指留下声音。 4.谓留下好名声。
  • 3、1.指古代遗下的胜迹。
  • 4、1.亦作"遗剩"。 2.犹遗漏;遗忘。 3.遗留剩馀。
  • 5、1.亦作"遗尸"。 2.遗体;尸体。
  • 6、1.丢失;丢弃。 2.遗漏。 3.失误;过失。 4.指散失的文章﹑典籍。 5.遗忘;忘记。 6.因失禁而排泄。
  • 7、1.指死者留下的诗歌。 2.指前代佚诗。
  • 8、1.亦作"遗迤"。 2.犹馈送。 3.指馈送施舍之钱物。
  • 9、1.《旧唐书.薛元超传》:"中书省有一盘石,初,道衡(元超祖父)为内史侍郎,尝踞而草制,元超每见此石,未尝不泫然流涕。"后遂用为典实。 2.前代遗存之石。
  • 10、1.遗漏时节。 2.失去时机。
  • 11、1.遗存的意识。佛教认为人死精神不灭,意识尚存。
  • 12、1.犹失实。
  • 13、1.指前朝的历史。 2.谓根据轶闻编成的史书,所记多为正史所不载。
  • 14、1.犹拉屎。 2.语本汉贾谊《过秦论上》:"秦无亡矢遗镞之费,而天下诸侯已困矣。"后以"遗矢"指战争中的细微的耗损。
  • 15、使1.犹遣使。
  • 16、1.未被发现的才德之士;隐士。 2.前朝遗留下来的文士。
  • 17、1.超脱尘世;避世隐居。 2.道教谓羽化;登仙。泛指去世。
  • 18、1.前人留下的法式;先前事物的样式。
  • 19、1.前代或前人留下来的事迹。 2.犹馀业。 3.谓弃置不管世事。 4.过失之事。 5.身后之事。
  • 20、1.流盼;含情而视。《楚辞.招魂》:"靡颜腻理,遗视矊些。"蒋骥注:"遗视,流盼也。"一说,偷看。见王逸注。 2.目力未及;看不见。
  • 21、1.残存的房舍。
  • 22、1.谓舍弃占筮的结果。
  • 23、1.遗诫,遗教。
  • 24、1.犹馀毒。

孑遗的相关查询

孑遗的意思解释、孑遗的拼音怎么读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