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[  mù lán  ]
  • ㄇㄨˋ ㄌㄢˊ
  • SSSS UDF
  • 名词

木兰的意思详解

词语解释

⒈  一种落叶乔木,叶子互生,倒卵形或卵形,花大,外面紫色,里面白色,果实是弯曲的长圆形。花蕾供药用。

lily magnolia;

⒉  这种植物的花。也叫“辛夷”或“木笔”

lilymagnolia flower;

引证解释

⒈  香木名。又名杜兰、林兰。皮似桂而香,状如楠树。

汉 司马相如 《子虚赋》:“其北则有阴林巨树,楩枏豫章,桂椒木兰,檗离朱杨。”
晋 潘岳 《西征赋》:“门礠石而梁木兰兮,构 阿房 之屈奇。”
明 李时珍 《本草纲目·木一·木兰》:“木兰枝叶俱疎,其花内白外紫,亦有四季开者,深山生者尤大,可以为舟。”

⒉  指此种植物的花。

《楚辞·离骚》:“朝搴阰之木兰兮,夕揽洲之宿莽。”

⒊  民间传说人物。曾女扮男装,替父从军。故事最早见于 北朝 民歌《木兰诗》。其姓氏或作 花,或作 朱,也作 木,均无确证。

明 无名氏 《赠书记·花烛猜谜》:“不是我将伊抛闪,还是你红鸞星黯,致今朝相逢 木兰。”
清 松琴 《女学生入学歌》:“緹縈 木兰 真可儿, 班昭 我所师。”

⒋  围场名。约当今 河北 围场县 地。木兰系满语吹哨引鹿之意。 清 康熙、雍正 诸朝,皇帝常于每年秋率王公等至此围猎习武,称木兰秋獮,称其地为 木兰围场。雍正 时,四周立栅,关防甚严, 咸丰 以后,獮礼废弛,始逐渐放垦,其后垦民渐集,乃置围场厅,公元1913年改为 围场县。

清 魏源 《圣武记》卷三:“本朝抚绥 蒙古 之典,以木兰秋獮为最盛。木兰者,围场之通称也。”
原注:“仲秋之后,虞人效鹿鸣以致鹿曰哨鹿,国语谓之木兰,因以名围场云。”
《清通典·礼军一》:“每岁巡幸木兰,大举秋獮之典。”

国语辞典

⒈  辛夷的别名。参见「辛夷」条。

⒉  改易男装代父从军的孝女。古乐府有〈木兰诗〉咏其事。姚莹《康輶纪行》以为北魏人,宋翔凤《过庭录》以为隋恭帝时人,程大昌《演繁露》以〈木兰诗〉中有「可汗大点兵」语。则以为非隋即唐之人。姓氏不可考,或以为姓花。

木兰(mu lan)同音词

  • 1、木蓝[mù lán ]

    1.又名槐蓝。羽状复叶,花红色,荚果线状圆柱形。叶供制蓝靛,又供药用。

  • 2、沐兰[mù lán ]

    1.犹沐芳。兰,兰草。

木兰词语接龙

  • 1、1.兰草与灵芝。 2.比喻高雅的情趣。 3.喻佳子弟。
  • 2、1.兰草与白芷。皆香草。
  • 3、1.木兰舟。亦用为小舟的美称。
  • 4、1.渚的美称。 2.渚名。在浙江省绍兴市西南。《明一统志》谓,兰渚在绍兴府南二十五里,即晋王羲之曲水赋诗处。《兰亭集序》所谓"清流激湍,映带左右",至今犹然。
  • 5、1.线香的美称。
  • 6、1.以技妄游者。即指走江湖的人。兰,通"阑",妄。
  • 7、兰草和艾草。兰草香、艾草臭,比喻良莠、善恶或贵贱:兰艾不分|兰艾同生|兰艾同焚。
  • 8、1.兰草丛生处。
  • 9、①佩兰。 ②兰花的俗称。
  • 10、1.北周庾信的小字。
  • 11、1.《易.系辞上》:"同心之言,其臭如兰。"孔颖达疏:"谓二人同齐其心,吐发言语,氤氲臭气,香馥如兰也。"后因以"兰臭"指情投意合。
  • 12、1.亦作"兰弹"。亦作"兰驒"。 2.疲沓;懈怠。 3.锒铛。
  • 13、1.见"兰单"。
  • 14、1.精致的灯具。
  • 15、1.亦作"兰奢"。 2.梵语或伊朗语译音。为褒赞之辞。南朝宋刘义庆《世说新语.政事》:"王丞相拜扬州,宾客数百人并加沾接,人人有说色。唯有临海一客姓任及数胡人为未洽。公因便还到过任边云:'君出,临海便无复人。'任大喜说。因过胡人前弹指云:'兰阇,兰阇。'群胡同笑,四坐并欢。"《朱子语类》卷一三六:"王导为相,只周旋人过一生,谓胡僧曰:'兰奢,兰奢。'乃胡语之藵誉者也。"一说,即兰若。见宋王应麟《困学纪闻.杂识》。后人亦间有用之者。
  • 16、1.兰花的芳香。常用以比喻贤人。
  • 17、1.高雅的居室。 2.犹香闺。旧时妇女所居之室。
  • 18、1.芳兰遭焚。喻高人受摧折。
  • 19、1.《诗.小雅.南陔序》:"《南陔》,孝子相戒以养也……有其义而亡其辞。"晋束晳承此旨而作《补亡》诗:"循彼南陔,言采其兰;眷恋庭闱,心不遑安。"后以"兰陔"为孝养父母之典。
  • 20、1.织品名。
  • 21、1.见"兰釭"。
  • 22、1.亦作"兰缸"。 2.燃兰膏的灯。亦用以指精致的灯具。
  • 23、1.长兰草的涯岸。
  • 24、1.古代用泽兰子炼制的油脂。可以点灯。 2.一种润发香油。

木兰的相关查询

木兰的意思解释、木兰的拼音怎么读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