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[  huà wài  ]
  • ㄏㄨㄚˋ ㄨㄞˋ
  • WX QH

化外的意思详解

词语解释

⒈  指政令教化所达不到的地方。

引证解释

⒈  指政令教化所达不到的地方。

《唐律疏义·名例·化外人相犯》:“诸化外人,同类自相犯者,各依本俗法。”
宋 程大昌 《演繁露续集·谈助》:“唐 世既许在外为使者兼带宪衔,故化外诸国世袭爵封者,仍不废削。”
明 余继登 《典故纪闻》卷六:“诬告十人以上者,凌迟处死,梟首其乡,家属迁化外。”
沈从文 《苗民问题》:“湘西 在过去某一时,是一例被人当作蛮族区看待的。虽愿意成为附庸,终不免视同化外。”

国语辞典

⒈  政令教化所无法施行或施行不到的地方。

《三国演义·第八七回》:「寇入掌中还放去,人居化外未能降。」

如:「化外之民」。

英语翻译

(old)​ outside the sphere of civilization

化外(hua wai)同音词

  • 1、画外[huà wài ]

    1.化外。指政令教化所不及之地。

化外词语接龙

  • 1、1.外表,外貌。
  • 2、1.病名。生在肛门外部的痔疮。与内痔相对。
  • 3、1.谓中央政权以外的地方藩镇势重。
  • 4、1.京都以外各州的统称。
  • 5、1.逻辑学术语"演绎"的旧译名。
  • 6、1.谓在外之主事者。
  • 7、1.外家亲属。
  • 8、1.旧时谓京官转任外省同级官职。与内转相对。
  • 9、1.由外国政府或商人投入的资本。
  • 10、旧时妇女对人称自己的丈夫:张总,外子不懂人情世故,冒犯处请多关照!
  • 11、1.靠近两鬓的眼角。
  • 12、1.古官名。掌宗庙祭祀时辅佐王后荐献等事。 2.王诸姑及姊妺的女儿等。
  • 13、1.母家或妻家的亲族。 2.指本民族或本国以外的民族或国家。
  • 14、1.母之父。俗称外公。
  • 15、1.指正业之外的事。 2.谓在外干活。
  • 16、1.姐或妺的儿子。某些地区亦称外孙为外甥。
  • 17、1.谓中枢机构之外的官署。 2.本省以外的省份。 3.京都以外的地方各省。
  • 18、1.对外家施恩泽。
  • 19、①指正史以外非官修的稗史、野史:《天禄阁外史》。 ②指某些旧小说:《儒林外史》。 ③旧时某些文人的别号:白云外史(即清代恽格)。
  • 20、使1.指派出或进入的使者。
  • 21、1.指外祖父母家。
  • 22、1.谓勾通外人以取利。
  • 23、1.古代指外土诸侯奉行王事。《书.康诰》:"外事,汝陈时臬,司师兹殷罚有伦。"孔传:"言外土诸侯奉王事,汝当布陈是法,司牧其众及此殷家刑罚有伦理者兼用之。"一说谓在外朝听狱之事。参见清孙星衍《尚书古今文注疏》。亦指境外之事。 2.古代指郊祭或田猎之事。亦指对外联合或用兵。 3.朝廷政事。与宫内之事称内事相对。 4.世事;家庭或个人以外的事。 5.指外交事务。 6.指男色之事。
  • 24、1.犹外观,外表。 2.谓视如外人。

化外的相关查询

化外的意思解释、化外的拼音怎么读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