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[  tán cí  ]
  • ㄊㄢˊ ㄘˊ
  • XUJ YNGK

弹词的意思详解

词语解释

⒈  流行于南方各省,集说、唱、弹于一体的一种曲艺形式,曲调、唱腔各异,用三弦伴奏,亦可加琵琶伴奏。

fiddle ballads in Chinese southern dialects;

引证解释

⒈  曲艺的一个类别。一般认为形成于 明 代中叶。但据 明 臧懋循 《负苞堂文集》记载, 元 末时可能已有之。有 苏州 弹词、 扬州 弹词、 四明 南词、 长沙 弹词、 桂林 弹词等。现在流行的弹词,表演者大都一至三四人,有说有唱或只唱不说。乐器多数以三弦、琵琶或月琴为主,自弹自唱,坐唱形式。

明 田汝成 《西湖游览志馀·熙朝乐事》:“其时,优人百戏,击毬关扑,鱼鼓弹词,声音鼎沸。”
清 纪昀 《阅微草堂笔记·滦阳消夏录六》:“沧州 瞽者 刘君瑞,尝以絃索来往余家,言其偶有 林 姓者,一日薄暮,有人登门来唤曰:‘某官舟泊河干,闻汝善弹词,邀往一试,当有厚賚。’”
《儿女英雄传》第三八回:“安老爷 向来於戏文弹词一道本不留心。”

⒉  指说唱弹词的底本。

冰心 《南归--贡献给母亲在天之灵》:“谈到母亲看的书,真是比我们家里什么人看的都多。从小说、弹词,到杂志、报纸,新的、旧的,创作的、译述的,她都爱看。”

⒊  弹章中的文词。

明 冯梦龙 《古今谭概·迂腐·弹发御史》:“一日闻进札子,众共侦之,乃弹御膳中有髮,其弹词曰:‘是何穆若之容,忍覩鬈如之状。’”

国语辞典

⒈  一种曲艺。流行于南方各省,表演者大都在一人至三人,有说有唱;伴奏乐器以三弦为主,或再加上琵琶、扬琴陪衬。唱词多为七字句。曲调、唱腔则因地而异,如苏州弹词、扬州弹词、长沙弹词等。

弹词(tan ci)同音词

  • 1、谈词[tán cí ]

    1.见"谈辞"。

  • 2、谈辞[tán cí ]

    1.亦作"谈词"。 2.言词。

  • 3、谈次[tán cì ]

    1.言谈之际。

  • 4、叹词[tàn cí ]

    表示感叹或呼唤应答声的词。叹词不与其他词发生组合关系,有时单独即可成为一个句子。如啊、哎、喂、呸。

  • 5、叹辞[tàn cí ]

    1.见"叹词"。

  • 6、探刺[tàn cì ]

    1.刺探,暗中侦察。 2.犹探索。

弹词词语接龙

  • 1、1.擅长诗文的人。 2.专指擅长填词﹑有较大成就的人。
  • 2、1.指诗文的名声。
  • 3、1.见"词笺"。
  • 4、1.擅长诗文的人。
  • 5、1.见"词杰"。
  • 6、1.指翰林院。
  • 7、1.词的意境。
  • 8、1.词和句子﹔字句。
  • 9、1.诗文集。
  • 10、1.科举名目之一。此科主要选拔学问渊博﹐文辞清丽﹐能草拟朝廷日常文稿的人才。宋代又为宏词科﹑词学兼茂科﹑博学宏词科的通称。清代则专指博学鸿词科。
  • 11、1.擅长文词的人。
  • 12、1. 一种语言、方言或个人习语的词的集成。
  • 13、词在语法上的分类。汉语的词一般分成名词、动词、形容词、数词、量词、代词和副词、介词、连词、助词、叹词、拟声词。
  • 14、1.文词的情致。 2.文词的义理。
  • 15、1.指汇集在一处的文词。 2.词坛。 3.翰林或翰林院的别称。
  • 16、1.应对得宜的言词。 2.词翰策令。
  • 17、1.词人。
  • 18、1.爱词成癖的人。
  • 19、一定范围的语言材料中词的使用频率。
  • 20、1.词的品格。
  • 21、①辑集词调各种体式,给填词者作依据的书。一般分类编排。内容主要说明填词的各种规则(包括字句定格、声韵安排等)及词调源流等。现传词谱以明代张fe44的《诗余图谱》最早。清代万树的《词律》,陈廷敬、王奕清等合编的《钦定词谱》等词谱辑录较为完备。 ②书名。清代陈廷敬、王奕清等奉康熙皇帝之命所编。四十卷。收录唐、宋、元词八百二十六调、二千三百零六体。按词调字数多少为序排列。对填词的各种规则及词调来源等有详尽考订,也收录部分北曲小令。
  • 22、1.言语或文词的气势。
  • 23、1.犹词调。
  • 24、1.文词的格律。 2.词的格律。清万树有《词律》二十卷。

弹词的相关查询

弹词的意思解释、弹词的拼音怎么读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