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[  shī nián  ]
  • ㄕ ㄋ一ㄢˊ
  • TGI TWIK

失黏的意思详解

词语解释

⒈  亦作“失粘”。

⒉  谓骈俪文字平仄不调。

⒊  凡律诗前一联的“对句”与下一联“出句”的第二个字平仄必须相同,称作“粘”,违者称作“失粘”。

⒋  泛指诗句平仄失调。亦称“失严”。

引证解释

⒈  亦作“失粘”。

⒉  谓骈俪文字平仄不调。

宋 陈鹄 《耆旧续闻》卷四:“四声分韵,始於 沉约。至 唐 以来,乃以声律取士,则今之律赋是也。凡表、啟之类,近代声律尤严,或乖平仄,则谓之失黏。”
俞樾 《茶香室续钞·经史释音有首释末释之别》引 清 王士祯 《居易录》:“徐凤 少监代嗣王谢赐玉带表,用《礼记》孚、尹二字,以尹为平声,乃用第二音,有司谓其失粘。”

⒊  凡律诗前一联的“对句”与下一联“出句”的第二个字平仄必须相同,称作“粘”,违者称作“失粘”。

明 徐师曾 《文体明辨序说·拗体》:“按律诗平顺稳帖者,每句皆以第二字为主,如首句第二字用平声,则二句、三句当用仄声,四句、五句当用平声,六句、七句当用仄声,八句当用平声;用仄反是。若一失粘,皆为拗体。”

⒋  泛指诗句平仄失调。亦称“失严”。 杜甫 《严公仲夏枉驾草堂兼携酒馔》诗 清 仇兆鳌 注:“刘逴 曰:‘律诗自有定体,不可失粘……’ 刘氏 作失粘,谓上下二句平仄不相粘合。

陶开虞 作失严,谓声谓平仄失其谨严也。”

国语辞典

⒈  近体诗之平仄律,二句与三句、四句与五句、六句与七句大抵相同,称为「黏」。不遵守这种格律者,称为「失黏」。

失黏(shi nian)同音词

  • 1、石碾[shí niǎn ]

    1.石制的研磨滚压工具。

  • 2、始年[shǐ nián ]

    1.谓青年。

  • 3、识念[shí niàn ]

    1.犹记忆。

  • 4、世年[shì nián ]

    1.犹言年代。

  • 5、世念[shì niàn ]

    1.尘世之念。俗念。

  • 6、十年[shí nián ]

    1.形容时间长久。

  • 7、实年[shí nián ]

    1.实际年龄。 2.旧时官方册籍,登记年龄加用"实"字,以别于虚报的"官年"。

  • 8、时年[shí nián ]

    1.犹时代。

  • 9、释念[shì niàn ]

    1.放心;免除思念。

  • 10、逝年[shì nián ]

    1.指逝去的年岁。

失黏词语接龙

  • 1、1.即糌粑。
  • 2、1.黏着在木胶上。
  • 3、液体浓度高,有黏性,不易流动:黏稠的浆糊|黏稠的松脂|黏稠的大米粥。
  • 4、1.液体或半流体流动难易的程度。流动越难的物质﹐其粘度越大,如胶水﹑浆糊等都是粘度较大的物质。
  • 5、有黏性的东西附着在其他物体上:泡泡糖黏附在衣服上了。
  • 6、1.食品名。黍米和糖制成的糕。
  • 7、①形容液体黏稠:这糯米粥熬得挺黏糊。 ②形容人行事迟缓,不爽快:他平时做事很黏糊,这次却利索得很。
  • 8、1.又黏又滑。
  • 9、1.指鱼落网中。
  • 10、1.黏着之状。
  • 11、1.谓以粘性糊状物将物体连接在一起。
  • 12、1.介于动物和植物之间的微生物。形态各异,无叶绿素,多为腐生,少为寄生﹐是研究生物化学﹑遗传学等的重要材料。
  • 13、1.形容高耸入云,仿佛与天相连。
  • 14、1.犹黏住。
  • 15、1.有黏性的米。
  • 16、1.覆盖在人和动物体内消化﹑呼吸﹑泌尿﹑生殖等器官管腔内壁的一层薄膜。内有血管和神经,能分泌黏液。
  • 17、1.发黏的唾液。
  • 18、1.谓以饴黏在门闩上,以便开启门户。
  • 19、1.黏附着;牵连着。
  • 20、1.即粽子。
  • 21、1.谓贴近天,仿佛与天相连。
  • 22、指土壤颗粒多为黏粒的土壤。保水、保肥力强,土温较稳定,养分含量较丰富。但通气性和透水性差,干时硬结,水分多时则泥泞,造成耕作困难。
  • 23、1.谓说话﹑动作﹑表演等不爽快,冗长而无味,令人厌倦。
  • 24、1.植物和动物体内分泌出来的黏稠液体。

失黏的相关查询

失黏的意思解释、失黏的拼音怎么读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