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[  tiān kè hán  ]
  • ㄊ一ㄢ ㄎㄜˋ ㄏㄢˊ
  • GD SK IF

天可汗的意思详解

词语解释

⒈  唐代西北各族君长对唐太宗的尊称。我国古代西北各族君长称可汗,为对太宗表示拥戴。故尊之为“天可汗”。唐王朝给西北各族君长的玺书对太宗亦沿用此称。唐柳宗元《唐铙歌鼓吹曲·高昌》:“文皇南面坐,夷狄千群趋。咸称天子神,往古不得俱。献号天可汗,以覆我国都。”宋王溥《唐会要·杂录》:“贞观四年,诸蕃君长诣阙,请太宗为天可汗。乃下制,令后玺书赐西域北荒之君长,皆称皇帝天可汗。”后亦为西北各族对中国皇帝的尊称。

引证解释

⒈  唐 代西北各族君长对 唐太宗 的尊称。我国古代西北各族君长称可汗,为对 太宗 表示拥戴。故尊之为“天可汗”。 唐 王朝给西北各族君长的玺书对 太宗 亦沿用此称。

唐 柳宗元 《唐铙歌鼓吹曲·高昌》:“文皇 南面坐,夷狄千羣趋。咸称天子神,往古不得俱。献号 天可汗,以覆我国都。”
宋 王溥 《唐会要·杂录》:“贞观 四年,诸蕃君长诣闕,请 太宗 为 天可汗。乃下制,令后璽书赐西域北荒之君长,皆称皇帝 天可汗。”
后亦为西北各族对中国皇帝的尊称。 《新唐书·郭子仪传》:“﹝ 口紇 ﹞惊曰:‘ 令公 存乎? 怀恩 言天可汗弃天下, 令公 即世,中国无主,故我从以来。公今存,天可汗存乎?’”
清 昭槤 《啸亭杂录·都尔伯特》:“策凌 卒时,谆谆告其长史曰:‘天可汗之恩,万世不可负也。’”

国语辞典

⒈  中世纪时中国西北边疆民族对唐太宗所称的尊号。

《新唐书·卷二·太宗本纪》:「四月戊戌,西北君长请上号为天可汗。」

天可汗词语接龙

  • 1、1.汗碱。2.花斑癣。
  • 2、1.汗斑,花斑癣。一种皮肤病。症状是皮肤上出现浅黄或褐色圆形的斑,抓后有鳞屑。
  • 3、1.汗邪。
  • 4、1.汗流气喘。有时用以形容激动紧张。
  • 5、1.出汗。多形容羞惭。
  • 6、1.中医驱逐风寒暑湿病邪于体外的治疗方法。为中医治疗疾病汗﹑吐﹑下三法之一。
  • 7、1.指马的前腋。即前腿和胸腹相连的凹形部位。马疾驰时为汗所流注,故称。
  • 8、1.混和污垢的汗。
  • 9、1.亦作"汗褂"。 2.即汗衫。
  • 10、1.见"汗挂"。
  • 11、1.水广大无际貌。
  • 12、1.谓帝王发布的必行的号令。语出《汉书.刘向传》:"《易》曰:'涣汗其大号。'言号令如汗,汗出而不反者也。"颜师古注:"言王者涣然大发号令,如汗之出也。"
  • 13、1.蒙汗药,迷药。
  • 14、1.汗水的痕迹。
  • 15、1.方言。夹背心。
  • 16、1.见"汗流浃背"。
  • 17、用火烘烤竹简使失去水分,以便在上面书写。引申指著述:高风亮节传于汗简。参见“汗青”。
  • 18、汗干后留在衣帽等上面的白色痕迹。
  • 19、1.出汗的脚;脏脚。
  • 20、1.擦汗用的手巾;手帕。 2.腰带。
  • 21、1.烧酒的别称。因其是蒸馏酒,酿造时蒸气聚滴,如汗流出,故称。
  • 22、汗腺在皮肤表面的开口,汗从这里排泄出来。也叫毛孔。
  • 23、1.亦作"汗栗"。 2.因恐惧而出汗。
  • 24、1.汗珠。

天可汗的相关查询

天可汗的意思解释、天可汗的拼音怎么读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