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[  wěi zhènɡ  ]
  • ㄨㄟˇ ㄓㄥˋ
  • WYEY YG
  • 名词

伪证的意思详解

词语解释

⒈  伪造的证据;假证据。

perjury; false withess;

引证解释

⒈  指故意提供虚假的证明。

《清史稿·刑法志一》:“復先后奏上《新刑律草案》,《总则》十七章……曰关於伪证及诬告之罪。”
姚梅镇 《法学知识手册·诉讼法》:“伪证者是有意捏造、歪曲、扩大、颠倒事实进行陷害或者包庇,是要负法律责任的。”

⒉  假托伪造的证据。

康有为 《伪经考叙》:“主人所著《<毛诗>伪证》《<古文尚书>伪证》……既徧攻伪经,何不合作一书?”

国语辞典

⒈  法院审判案件时,其证人、鉴定人、通译,对于有关案情的事项作虚伪的供述者,称为「伪证」,依法应受相当的处罚。

伪证(wei zheng)同音词

  • 1、危证[wēi zhènɡ ]

    1.危险难治的病症。证,通"症"。

  • 2、为政[wéi zhènɡ ]

    1.治理国家;执掌国政。 2.指执政者。 3.处理政事。 4.做主。 5.作宫。

  • 3、魏徵[wèi zhēnɡ ]

    唐初政治家。字玄成,钜鹿(今河北巨鹿西北)人,后移居相州内黄(今河南内黄西)。隋末参加瓦岗军,后又被窦建德重用。入唐后成为太子李建成的心腹,太宗即位后,被破格提拔为谏议大夫,参预朝廷大事。先后上谏二百多次,屡劝太宗以隋亡为鉴,“居安思危”。

  • 4、魏郑[wèi zhènɡ ]

    1.指唐魏征。魏征封郑国公,故称。

  • 5、违正[wéi zhènɡ ]

    1.指违背正统的王朝。

  • 6、委政[wěi zhènɡ ]

    1.付以政柄。

伪证词语接龙

  • 1、1.验证。
  • 2、1.指与案件有牵连的人。
  • 3、1.够本﹐保本。
  • 4、1.犹论证。
  • 5、1.考证审察。
  • 6、1.参悟禅理。
  • 7、1.论证阐述。
  • 8、1.证明案件或事情真相的言词。
  • 9、1.谓逮捕与案情有关连的人。语本《史记.五宗世家》﹕"请逮勃所与奸诸证左。"
  • 10、1.犹悟道。
  • 11、1.证实确定。
  • 12、1.谓修炼和参悟佛法。
  • 13、1.告发父亲。
  • 14、1.佛教语。谓佛教徒经过长期修行而悟入妙道。 2.泛指修行得道。 3.比喻事情最后取得成就。
  • 15、1.气象﹔天象。 2.犹征象。 3.症状。
  • 16、1.举行结婚仪式时做证明。 2.见"证婚人"。
  • 17、1.证人。 2.证据。
  • 18、1.证明身分﹑经历等的文件。
  • 19、1.谓直言规劝。
  • 20、1.谓参悟修炼﹐讲经说法。
  • 21、①判定事实的依据,用来证明的材料:证据不足。 ②诉讼法上指侦查、审判机关在办案中搜集的、能够表明案情真相的材料。应是确实存在的客观事实且与案件有关,须经办案人员按法定程序收集和查证属实。包括物证,书证,证人证言,被害人陈述,被告人供述和辩解,视听资料,当事人陈述,鉴定结论,勘验、检查笔录,现场笔录。
  • 22、1.谓以同类事物相佐证。
  • 23、1.将死者姓名写在纸上并焚烧以告上天的一种迷信仪式。 2.犹盟誓。 3.证人。 4.佛教语。谓佛教徒传法。
  • 24、①用可靠的材料或事实来表明或判定真伪对错等:证明一条定理|我证明他当时不在场。 ②可用来证实的材料:事实是最好的证明。 ③以若干判断为根据,断定另一个判断为真的思维形式。断定一个判断为真,不等于该判断确实为真,也不等于一个判断的真实性确实得到断定。只有正确的证明,才能确实断定一个判断的真实性。一切证明都由论题、论据和论证组成,都通过推理实现,论据相当于推理的前提,论题相当于推理的结论,论证相当于推理形式。因此,证明必须遵守推理的规则。

伪证的相关查询

伪证的意思解释、伪证的拼音怎么读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