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[  fǔ zhì  ]
  • ㄈㄨˇ ㄓˋ
  • RFQ ICK

抚治的意思详解

词语解释

⒈  安抚治理。

引证解释

⒈  安抚治理。

《前汉书平话》卷下:“权时整治朝纲,等 关 外十王齐到,选有分洪福,抚治万民。”
《元典章·户部五·荒田》:“各处官司不用心抚治,以致逃窜或冒申民户在逃。”
郭沫若 《孔雀胆》附录《<孔雀胆>的故事》:“这位 梁王 是 元世祖 忽必烈 第五子 忽哥赤 的后裔,据说他对于 云南 ‘抚治有威惠’。”

抚治(fu zhi)同音词

  • 1、跗蹠[fū zhí ]

    鸟类的腿以下到趾之间的部分,通常没有羽毛,表皮角质鳞状。

  • 2、鈇质[fǔ zhì ]

    1.见"鈇锧"。

  • 3、鈇锧[fǔ zhì ]

    1.亦作"鈇质"。 2.古代斩人的刑具。借指腰斩之罪。锧﹐垫在下面的砧板。 3.星名。

  • 4、肤知[fū zhī ]

    1.肤浅的见闻。

  • 5、扶支[fú zhī ]

    1.犹扶持,扶助。

  • 6、扶植[fú zhí ]

    扶助培植:~新生力量。

  • 7、扶质[fú zhì ]

    1.护拥身躯;扶持本根。

  • 8、俘执[fú zhí ]

    1.俘获擒捉。

  • 9、父执[fù zhí ]

    〈书〉父亲的朋友。

  • 10、讣纸[fù zhǐ ]

    1.即讣帖。

抚治词语接龙

  • 1、1.指晏子治理东阿的故事。《晏子春秋.杂上四》:"景公使晏子为东阿宰﹐三年﹐毁闻于国。景公不说﹐召而免之。晏子谢曰:'婴知婴之过矣﹐请复治阿﹐三年而誉必闻于国。'景公不忍﹐复使治阿﹐三年而誉闻于国……景公知晏子贤﹐乃任以国政﹐三年而齐大兴。"后因以"治阿"指吏治有方﹐政绩显着。
  • 2、1.见"治辨"。
  • 3、1.治安保卫的省称。
  • 4、1.准备;备办。
  • 5、1.治国的根本措施。 2.谓处理事务从根本上着手。与"治标"相对。
  • 6、1.为帝王出行清理道路。
  • 7、1.谓掌握机动变化的方法。
  • 8、1.亦作"治辩"。亦作"治办"。 2.谓处理事务合宜。 3.治理。 4.备办。
  • 9、1.见"治辨"。
  • 10、1.谓对出现的问题不从根本上谋求解决,仅对显露在外的枝节问题作应急处理。与"治本"相对。
  • 11、1.古指在秋季进行的练兵仪式。后泛指练兵或治军。 2.出兵作战。
  • 12、1.缉捕治罪。
  • 13、1.谓修整仪态,行步中规矩。
  • 14、1.保管。
  • 15、1.经营产业。
  • 16、1.古代天子诸侯三朝之一。在路门外,司士掌之,为每日视朝之所。 2.政治清明的朝代。
  • 17、1.指综计工作成绩之簿册。
  • 18、1.古代行射仪及祭礼时,射人在天子和诸侯之间传达命令,谓之"治达"。《周礼.夏官.射人》:"﹝射人﹞掌其治达。"郑玄注:"谓诸侯因与王射及助祭而有所治,受而达之于王,王有命,又受而下之。"一说谓当广赅众事,不仅射仪及祭祀而已。参阅清孙诒让《周礼正义》。
  • 19、1.治理国家的方针﹑政策﹑措施等。 2.修筑道路。
  • 20、1.谓管理土地的赋税。
  • 21、1.旧时部属对长官或旅外官吏对原籍长官的自称。
  • 22、1.治国的法典。
  • 23、1.修改润色。
  • 24、1.政治安定。 2.点窜改定。

抚治的相关查询

抚治的意思解释、抚治的拼音怎么读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