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[  mào dùn  ]
  • ㄇㄠˋ ㄉㄨㄣˋ
  • JHF RFHP

冒遁的意思详解

词语解释

⒈  潜逃。

引证解释

⒈  潜逃。

《后汉书·度尚传》:“磐 身婴甲胄,涉危履险,讨击凶患,斩殄渠帅,餘尽鸟窜冒遁,还奔 荆州。”

冒遁(mao dun)同音词

  • 1、懋敦[mào dūn ]

    1.勉力弘扬。

  • 2、矛盾[máo dùn ]

    ①《韩非子·难一》说:楚国有人卖矛和盾,夸他的盾最坚固,什么样的矛都刺不进,又夸他的矛最锐利,什么样的盾都能刺穿。有人问他:“用你的矛来刺你的盾,那会怎么样呢?”那人无言可答。后用“矛盾”比喻言行相互抵触,互不相容:自相矛盾|矛盾百出。 ②唯物辩证法指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又统一又斗争的双方的关系。矛盾无处不在,无时不在,推动事物的发展。矛盾千差万别,千变万化,必须具体分析,区别对待。客观事物的矛盾反映到人的头脑中来,形成思想上的矛盾。 ③逻辑上有三种不同的涵义:(1)指“逻辑矛盾”或“自相矛盾”;(2)

  • 3、猫蹲[māo dūn ]

    1.方言。谓不务正业,赋闲在家。

  • 4、冒顿[mào dùn ]

    1.西汉初年匈奴单于。姓挛鞮。秦二世元年弑父自立,建立军政制度,东灭东胡,西逐月支,北服丁零,南服楼烦﹑白羊。西汉初年,经常侵扰边地。

  • 5、茅盾[máo dùn ]

    文学家。原名沈德鸿,字雁冰,浙江桐乡人。积极参加五四新文化运动,参与组织文学研究会,并主编《小说月报》。1921年参加中国共产党。1928年去日本。后与鲁迅等成立左联。建国后曾任文化部部长、全国政协副主席、中国文联副主席、中国作协主席。并主编《人民文学》。著有长篇小说《子夜》,中篇小说三部曲《幻灭》、《动摇》、《追求》,短篇小说《春蚕》、《林家铺子》,散文集《白杨礼赞》等。有《茅盾全集》。

  • 6、旄敦[máo dūn ]

    1.旄丘与敦丘。

冒遁词语接龙

  • 1、退1.逃跑退却。
  • 2、1.亦作"遯亡"。 2.逃亡。 3.犹散失。
  • 3、1.犹逃避。
  • 4、1.亦作"遯尾"。 2.语出《易.遯》:"初六:遁尾,厉,勿用有攸往。象曰:'遁尾之厉,不往何灾也?'"朱熹本义:"遁而在后,尾之象,危之道也。占者不可以有所往,但晦处静俟,可免灾耳。"后因以指退居以待时机。
  • 5、1.《易.遯》:"九五,嘉遁,贞吉。"《遯》卦第五爻爻辞为赞美隐遁,后因以"遁五"指隐遁。
  • 6、1.对隐者或道士的敬称。
  • 7、1.亦作"遯心"。 2.犹言逃避苟免之心。 3.隐晦不明之心意。
  • 8、1.亦作"遯形"。 2.犹言隐藏形体。 3.古代方士称有法术能隐身。
  • 9、1.迟疑徘徊,欲行又止的样子。遁,通"逡"。
  • 10、1.亦作"遯野"。 2.谓隐居民间。
  • 11、1.放纵;淫佚。
  • 12、1.亦作"遯逸"。 2.避世隐居。 3.退走;逃走。 4.散失;遗漏。 5.放纵;不可约束。
  • 13、1.犹言销声匿迹。指隐居。
  • 14、1.亦作"遁隐"。 2.犹隐藏。 3.遁世隐居。
  • 15、1.犹言隐藏形影。 2.指隐没不清的影子。
  • 16、1.犹遁隐。
  • 17、1.逃匿的盗匪。
  • 18、1.道教指人体五脏﹑九孔和八脉。
  • 19、1.隐遁心志。
  • 20、1.指遁甲术之符咒。
  • 21、1.犹隐居。
  • 22、1.亦作"遯走"。 2.犹逃走。 3.古代方士谓仙人能借金﹑木﹑水﹑火﹑土遁藏身形而走。
  • 23、1.犹败退。
  • 24、败逃:仓皇遁北。

冒遁的相关查询

冒遁的意思解释、冒遁的拼音怎么读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