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[  bǎnɡ tiē  ]
  • ㄅㄤˇ ㄊ一ㄝ
  • SYU MHHK

榜帖的意思详解

词语解释

⒈  官府的告示。

⒉  科举录取的报帖或揭示的名单。

引证解释

⒈  官府的告示。

唐 李骘 《徐襄州碑》:“与 韦宙 僕射为元从押衙,齎榜帖先至 江西,安存百姓。”

⒉  科举录取的报帖或揭示的名单。

宋 陈继儒 《太平清话》卷四:“宋 朝 吴郡 士登科者,始于 龚识,其家居 昆山 黄姑,犹藏登第时金花榜帖,乃用涂金纸,阔三寸,长四寸许。”
宋 曾敏行 《独醒杂志》卷四:“时第一名 毕渐,当时榜帖,偶然脱去渐字旁点水,天下遂传名云 毕斩。”

国语辞典

⒈  晓谕百姓的告示。

唐·李骘〈徐襄州碑〉:「赍榜帖先至江西,安存百姓。」

⒉  考试及第榜示的名单。也作「牓帖」。

榜帖(bang tie)同音词

  • 1、帮贴[bānɡ tiē ]

    〈方〉从经济上帮助;贴补:过去,我拖家带口,他常~我。

  • 2、谤帖[bànɡ tiē ]

    1.毁谤别人的帖子。

榜帖词语接龙

  • 1、1.由主政大臣在奏章上签署意见,作为敕命批发,称"帖敕"。
  • 2、1.耳朵下垂,驯服的样子。 2.贴近耳边。
  • 3、1.行文发送。
  • 4、1.贴地而伏。 2.折服;顺从不反抗。
  • 5、1.顺从。
  • 6、1.贴黄。唐时敕书用黄纸,凡有更改的地方,仍以黄纸贴之,谓之帖黄。后世上奏状札子,摘举要旨,写在另外的纸上,贴附于后,亦称"帖黄"。
  • 7、1.唐代科举考试的一种方法。
  • 8、1.唐制,明经科以帖经试士。把经文贴去若干字,令应试者对答。后考生因帖经难记,乃总括经文编成歌诀,便于记诵应时,称"帖括"。 2.比喻迂腐不切时用之言。 3.泛指科举应试文章。明清时亦用指八股文。
  • 9、1.帖附前例。谓依前例量刑。
  • 10、1.犹帖经。
  • 11、1.贴身于马上。谓跨骑不施鞍鞯之马。
  • 12、1.以帖经试士。
  • 13、1.犹帖字。
  • 14、1.安宁;安定。
  • 15、1.形容帖伏收敛之貌。 2.安稳貌。 3.逼近﹑贴近貌。 4.温顺;服帖。 5.平淡无奇。
  • 16、1.差役。旧时供官府差遣的人。
  • 17、1.静止不动貌;安稳。 2.指平安稳当。 3.平静。 4.妥帖,合适妥当。
  • 18、1.犹帖经。
  • 19、1.驯服;平服。 2.安息,安宁。 3.补贴利息。
  • 20、1.贴卧席上。喻安稳。
  • 21、1.拘束不展貌。
  • 22、1.清时衙门中抄写小吏。
  • 23、①研究、考证法帖的源流、摹刻优劣、拓本先后以及书迹真伪和文字内容的学问。 ②崇尚法帖的书法派别。与“碑学”相对。即推崇魏晋唐宋各书法名家书风体系的学派。碑学兴起后,有人称碑学为北派,帖学为南派。
  • 24、1.兼职。

榜帖的相关查询

榜帖的意思解释、榜帖的拼音怎么读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