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[  jiān mó  ]
  • ㄐ一ㄢ ㄇㄛˊ
  • YNED OSSR

肩摩的意思详解

词语解释

⒈  亦作“肩靡”。肩与肩相摩,形容人多拥挤。指靠近。

引证解释

⒈  亦作“肩靡”。

⒉  肩与肩相摩,形容人多拥挤。

《淮南子·齐俗训》:“今之国都,男女切踦肩摩於道,其於俗一也。”
汉 桓宽 《盐铁论·论菑》:“刑者肩靡於道,以己之所恶而施於人,是以国家破灭,身受其殃。”
宋 苏洵 《申法》:“今也,採珠贝之民,溢於海滨;糜金之工,肩摩於列肆。”
清 阎尔梅 《出都门往游西山》诗:“自晨至午人肩摩,午后游人无觅处。”
清 蒲松龄 《聊斋志异·王成》:“至邸,则鶉人肩摩於墀下。”

⒊  指靠近。参见“肩摩轂击”。

陈毅 《送旧友南归》诗:“妙善隐蔽,与敌肩摩;我不出手,敌不知觉。”

国语辞典

⒈  肩与肩互相摩擦。形容人多。也作「肩靡」。

《聊斋志异·卷一·王成》:「至邸,则鹑人肩摩于墀下。」

肩摩(jian mo)同音词

  • 1、缄默[jiān mò ]

    闭口不说话:保持~ㄧ~无言。

  • 2、贱末[jiàn mò ]

    1.地位微贱。

  • 3、简末[jiǎn mò ]

    1.指文牍书简末幅。为题跋落款的地方。

  • 4、简墨[jiǎn mò ]

    1.指文书;书简。

  • 5、简默[jiǎn mò ]

    1.简静沉默。

  • 6、践墨[jiàn mò ]

    1.遵守法度,按照规矩。

  • 7、缣墨[jiān mò ]

    1.犹纸墨。

  • 8、溅沫[jiàn mò ]

    1.飞溅的水花。

  • 9、湔磨[jiān mó ]

    1.洗涤消磨。

  • 10、渐摩[jiàn mó ]

    1.亦作"渐磨"。 2.浸润;教育感化。语本《汉书.董仲舒传》:"渐民以仁,摩民以谊。"颜师古注:"渐谓浸涧之﹐摩谓砥砺之也。"

肩摩词语接龙

  • 1、1.犹磨炼。
  • 2、1.抚慰鼓励。
  • 3、1.维摩诘(梵语vimalakīrti)的省称。意译为"净名"或"无垢称"。《维摩经》中说维摩诘是毘耶离城中一位大乘居士﹐和释迦牟尼同时﹐善于应机化导。曾经以称病为由﹐向释迦佛遣来问讯的舍利弗及文殊师利等宣扬大乘深义﹐为佛典中现身说法﹐辩才无碍的代表人物。 2.指唐王维。维字摩诘。
  • 4、1.亦作"摩伽罗"。梵语makara的译音。大鱼;鲸鱼。 2.古代印度摩伽陀国(Magadha)的省称。在今比哈尔邦南部﹐是早期佛教的中心。
  • 5、1.接近。
  • 6、1.即紫磨金。金之最美者。
  • 7、1.迫近敌垒。谓挑战。
  • 8、1.切磋﹐磨炼。
  • 9、1.犹磨光。
  • 10、1.顺手抚摩。
  • 11、1.百合的别名。 2.鳄鱼。 3.梵语M?ra的译音。即魔。意为扰乱﹐障碍。佛经中原指欲界第六天的魔王波旬。后泛指一切障道之法。
  • 12、1.磨损消灭﹐消亡。
  • 13、1.指摩尼教。波斯人摩尼所创立的宗教。其教宣扬光明与黑暗对立﹐为善恶本原。摩尼为明的代表﹐故摩尼教又称明教﹑明尊教。传入中国的时间有不同说法。唐武后延载元年﹐波斯人拂多诞持《二宗经》来朝﹐唐代宗大历三年在长安建摩尼寺﹐赐额大云光明寺。其教多在长安﹑洛阳及西域商人中流行。唐人亦称其教徒为摩尼。 2.梵语宝珠的译音。也作"末尼"。 3.泛指佛珠。 4.水窦。
  • 14、1.比拟研究。 2.模仿。
  • 15、1.调弄﹐引诱。 2.抚摩﹐玩弄。 3.关怀。
  • 16、1.切磋琢磨。 2.犹规劝。
  • 17、1.犹安抚。
  • 18、1.同"摩挲"。
  • 19、1.同"摩挲"。
  • 20、1.见"摩挲"。
  • 21、1.揩擦。
  • 22、英文mousse的音译。喷雾化妆品。能使头发光亮柔润和固定发型。在气体容器内除喷射剂液化气体外,再加入能在液化气内稳定配伍的润发、固发原料,如油、酯、醇、酮等。
  • 23、1.搏击。
  • 24、1.见"摩挲"。

肩摩的相关查询

肩摩的意思解释、肩摩的拼音怎么读?